如何利用教辅和课外阅读材料
有很多家长买了很多的教辅或课外阅读材料,但却没有能够很好地把这些课外书籍给利用起来,大部分都是直接拿给孩子就算了事。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当然,如果纯粹只是当闲暇之余的消遣的话,那就另说。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比我们那时的作业要多,学习任务也更重,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从我们那时又过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技术升级了数不清的代,新的知识量也呈现出几何量级地增长,所以孩子从小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比我们那时要多得多,要不然到上大学时也学不完。
所以家长朋友们就尽量不要和孩子说“我们当时如何如何了",时代不同了,真的不能同日而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那给孩子买了那么多的书籍,该如何阅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
首先,对于学前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受限于识字量的限制,以及孩子的眼睛的发育还不完全,并不适合阅读字数特别多的书籍。一个是不认识的字多,阅读起来需要不停地打断来搞清楚意思,影响阅读体验。另一个如果孩子的眼睛长时间聚焦比较小的字,会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引起近视。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采用绘本,家长一边把内容读给孩子听,孩子一边看着书上画出来的故事情节,一边顺便认几个字,同时还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通常一本绘本需要给孩子读至少十遍以上,并且让孩子试着给家长讲里面的故事情节,达到基本上能完全复述出来,这本绘本才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于那些科普类的绘本,则可以隔段时间就拿出来让孩子反复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相同内容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为将来学数理化史地生提前打基础。
其次,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再采用亲子阅读就不合适了。这里不是说家长不参与,而是说采用孩子自己读的方式,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告诉孩子,读这篇文章或科普类的知识时要带着问题去读,要思考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让我增长了哪些方面的知识,读完后要回答前面的问题,要动脑筋,不要看完哈哈一笑就完事。
但这对很多家长来说,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呢?第一,时间很忙,做不到全程跟随。第二,自己也不是很懂阅读,没法判断孩子读的效果怎么样。第三,家长如果参与度不高,就很难坚持督促孩子,那孩子就更难坚持读下来,因为这样读书并不属于一种很舒适的读法,大部分孩子刚开始是比较抗拒的。
那怎么办呢?一个人独行很难,但一群人同行就会相对容易,团队中互相鼓励互相打气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所以就在各种社群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打卡群。我觉得这种群应该是非常好的一种解决方案,让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互相扶持着坚持走下去,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所以大家可以去找这样的打卡群,找不到就约几个熟人建一个,应该会有所帮助。
第三,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阅读的针对性比较强。因为初中学习任务重,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拿来阅读,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这段时期的阅读就要从应时应景应试这几方面来考虑,说白了就是考试会考哪些内容,那我就要针对这些方面来做阅读,同时辅以配套的练习来加强巩固,让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初中阶段如果在小学的阅读积累不够的话,那就要阅读和做题相结合,尽可能的把素材储备提起来,同时答题方法、模板、技巧要能结合实际活学活用,不要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阅读也是采用小学高年级的精读方法,但是要求会更多,同时还要提高阅读速度,训练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完,并能正确理解文章意思,包括表面意思和深层次的意思。
其实这对孩子的阅读素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要求,所以初中的阅读对内容要求更高,课外阅读书籍的挑选就尤为重要了。
免责声明:本站除原创内容外,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