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说到进入初中后,家长应该要试着和孩子平等沟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并不是难在家长没有决心和孩子平等沟通,而是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平等沟通。很多时候家长自认为和孩子的对话是和孩子在平等对话,但实际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如此,所以经常会发生家长觉得我已经和你好好说话了,你怎么还是不听话呢?还是和我顶嘴呢?

即使家长已经选择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但是在沟通过程中还是不免“居高临下",这和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那种平等关系不是一回事,也是家长不会注意父母与子女沟通时的“分寸感”的原因所在。

举个例子,比如天冷了,爸妈会唠叨"外面这么冷,你怎么不穿秋裤?但是朋友之间最多说句“嘿哥们,你今天穿这么少,不冷吗?"

毫无疑问,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实未必有效果,所以“我妈逼我穿秋裤”这样无厘头的话题也每每引起共鸣。

问题不是出在双方的初心,也不是出在双方的地位落差(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地位实际上难以改变),而是沟通方式的不恰当。

其实家长突然改变态度和孩子沟通,孩子刚开始会不适应,会本能地处于防御状态。如果家长的沟通语言没采用恰当的方式,那孩子也是难以给予回应。

比如说,孩子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以前可能家长会说“为什么没考好?"孩子肯定会找一堆理由,现在家长可能觉得应该问得委点"为什么你的数学成绩又下降了?"其实还是没用,孩子还是会找理由,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对。在这里家长要尽量避免和孩子说"为什么"和"怎么做“,而是多问”怎么了"”是不是?“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来回答。比如刚才那个问题,家长可以这样问"这学期数学是不是学得变难了?"要引起孩子的共情,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孩子是同一战线的,不是站在对立面的,这样孩子才容易卸下防御,和家长真正交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