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

大家都知道,初中的历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来上课的,那在中考前的历史学习中也应该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来记各种历史大事件,包括发生的时间,具体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等,平常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是按照当时具体所学的内容进行考试。

既然是这样,也就没啥好说的了,每周上的历史课内容,一般也就2节课,最多三节课,其实摊到每周或者每天来说,你要记的内容并不算很多当天上完新课后,把课本内容记背一下,顺便做一下学校的配套作业,基本上就记得七七八八了,如果之前还提前学过的话,那就更加印象深刻了按照时间线来学习记忆课本内容也主要适合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对于中考来说,这种方法不是很合适。在中考前,大家应该是把课本上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记得差不多。在中考复习前就不要再按照时间线来复习了应该按照历史上的大事件(包括时政要闻)来重点记忆和分析了。因为中考的重心在材料分析上。包括选择题和材料题。各省的分值都不同,题量也不同,从50分总分到100分总分的都有,但分值比例大致都是选择题占40-50%,材料题占 60-50%左右。

在所有的选择题目中,都几乎没有考具体的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基本上都是根据题目意思来分析然后给出答案。

材料分析题就更不会考时间了,都是根据材料分析作答。其实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上都是有套路的,根据套路作答,将每个知识点答到就可以了不需要长篇大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类题一般要在平时多做相应的答题训练,包括老师平常讲解的答题技巧或模板,也是离不开多做题,多记背,做得多了答题时就有感觉,就容易 get到点上,容易得高分。

平时的考试可能和中考题不完全相同,但大家还是应该以中考题型为主进行训练,毕竟最后还是要面对中考。

做题应该还是以本省的模拟题以及历年本省各地的中考真题为主进行训练,做完对答案时多思考一下答案为什么要这么答,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为什么有区别,要找出原因,不要像完成任务那样为了做题而做题。


关于地理

在学习地理之前,首先要买个大点的地球仪。这个地球仪是干嘛用的呢?首先,对地球有个整体的认识,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在哪里,形状大致如何,经线纬线是怎样的,各个洲的国家是有哪些等等,很多知识都可以从地球仪上得到验证。

其次,学习使用地球仪要从"上帝的视角"来看,这样你对地理知识就有了整体的框架,所有的知识都逃不开这个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再来结合课本学习具体的知识,就不会懵,甚至有很多题都可以直接从上面得出答案。举个例子,西班牙和日本的纬度都差不多,都在北半球,两个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为什么冬天西班牙温暖如春,而日本却大雪纷飞,寒冷异常呢?这种题如果你直接翻书可能都不能直接找到答案,但如果你在地球仪上来看,就能很容易找到答案。

原来西班牙处在大西洋暖流北上经过的地带,把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和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到西班牙的海岸,加上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就让西班牙的冬天比相同纬度的国家要暖和多了。反观日本,一条从北极下来的千岛寒流一路直冲到日本海岸,源源不断的带来寒冷的海水和冷空气,所以造成了日本的冬天特别寒冷,第三,在平时的学习中,参照历史的学习方法,把当天学到的内容当天消化,不要拖到后面,免得越积越多,攒到一起太多了就算是学霸一次也记不住。


一定要记住,小科的学习就是要化整为零,把背诵记忆的压力切割成小块,每次记少点,分多几次,多重复几次,就比较容易记住。当然,最后中考还是要考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这时结合地球仪、各种放大的区域地图,还有课本上的知识,以地球为整体框架,把中国部分和世界部分的各个分散的知识点填回到地球上,基本上就问题不大了话说中考地理题并不难,每次中考得满分的孩子也是一大堆,不要太担立足课本,结合地球仪理解,地理是不难学的。